- 歡迎訪問廣東省自考網!本站為考生提供廣東自考信息服務,網站信息供學習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網站,官方信息以廣東教育考試院eea.gd.gov.cn為準。

一、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規律。
第一,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發展變化的內在動力。
第二,對立統一規律是貫穿于唯物辯證法其他規律和范疇的中心線索。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認識方法。。
第四,承認不承認對立統一規律以及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是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斗爭的焦點和根本分歧。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對立統一規律亦稱矛盾規律,矛盾是指事物內部兩方面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也就是事物內部兩方面之間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聯系的關系。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雙方的對立和統一這兩重關系決定了矛盾具有兩種基本屬性,即同一性和斗爭性。
1.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聯系、相互吸引的性質。它包括兩方面的含義:
第一,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矛盾雙方互為存在的前提,矛盾的一方必須以另一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條件,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
第二,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它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情形:其一是矛盾雙方的相互滲透或相互包含。其二是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趨勢,即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的趨勢。
2.矛盾的斗爭性
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性質。矛盾的斗爭性具有無限多樣的表現形式。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結的。
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兩種相反的基本屬性,它們在矛盾運動中所處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矛盾的斗爭性是絕對的。
矛盾同一性的相對性是指它的條件性。只有在一定條件下,矛盾雙方才能相互依存,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保持事物質的穩定性;也只有在一定條件下,矛盾雙方才能相互轉化。
矛盾斗爭性的絕對性是指它的無條件性。矛盾斗爭性的無條件性不是指斗爭性的存在可以脫離任何具體條件,而是指無論在任何條件下,矛盾雙方都會有斗爭。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又是相互聯結、不可分離的。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同一是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的,是包含著差別和對立的具體的同一。如果事物永遠和自身絕對同一、絕對等同,也就沒有矛盾,也不會有事物的發展變化。
另一方面,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沒有同一性也就沒有斗爭性。假若對立面之間沒有任何聯系,它們就不能結成一個矛盾統一體,因而矛盾斗爭也就無從發生。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作用
(1)矛盾同一性的作用
第一,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對穩定性,為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第二,矛盾雙方互相從對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發展。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規定著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勢。發展是一物轉化為他物,但不是轉化為任何別的他物,而是轉化為自己的對立面。這一轉化的基本趨勢是由矛盾的同一性規定的。
(2)矛盾斗爭性的作用
第一,在事物量變過程中,斗爭推動著矛盾雙方的力量對比和相互關系發生變化,為質變做準備。
第二,在事物質變過程中,斗爭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轉化,實現事物的質變。
(二)事物發展的內因和外因
1.內因和外因的含義
內因就是事物的內部矛盾。
外因是一事物與他事物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2.內因和外因的關系
第一,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是第一位的原因。
第二,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第三,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外因對事物發展變化所起的作用,表現在對事物內部矛盾的影響上,也就是通過使矛盾雙方的狀況和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推動事物的發展變化。
因此,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即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內部矛盾。
3.方法論意義
唯物辯證法關于事物發展的內因和外因辯證關系的原理,是我們黨制定和執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對外開放方針的重要理論基礎。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是矛盾問題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簡言之,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必須樹立矛盾觀點,無論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都要敢于承認矛盾,正確分析矛盾,并采取恰當的方法去解決矛盾;要堅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全面地看問題。
2.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種情況: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其三,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只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區別開來,正確地認識事物。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只有具體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正確解決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因此,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它們是辯證統一的。
第一,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是互相聯結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個別中存在,只能通過個別而存在。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著普遍性,特殊性與普遍性相聯系而存在。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與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總要服從這類事物運動的一般規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不存在的。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互相區別的。共性只是包括了同類個別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的東西,而沒有包括個別事物的全部內容和特點。一般比個別更普遍、更深刻,個別比一般更豐富、更具體。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由于事物的范圍極其廣大和發展的無限性,在一定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變為特殊性,反過來也是一樣。
4.方法論意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是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
(四)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
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現。它主要表現為兩種情形:一種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義
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矛盾存在,這些矛盾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一種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于服從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
首先,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規定和影響著次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主要矛盾解決得好,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較順利地得到解決;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對主要矛盾有制約作用,次要矛盾解決得如何,反過來影響主要矛盾的解決。
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即主要矛盾降低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3)方法論意義
主要矛盾及其轉化的原理,對于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具有重要意義。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探索與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有著密切的聯系。當我們正確把握了社會主要矛盾時,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就會順利發展,否則就容易導致挫折。
2.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義
矛盾雙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
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約和影響矛盾的主要方面。
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隨著矛盾雙方主次地位的轉化,事物的性質也就發生了變化。
3.方法論意義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地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時,要著重地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兩點論”和“重點論”是互相包含、內在統一的。“兩點論”中內在地包含著“重點論”,“重點論”中內在地包含著“兩點論”。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就是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點。
二、質量互變規律
(一)質、量、度的含義
1.質
質是指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內在規定性。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正是因為各種事物都具有自身特定的質。質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特定的質就是特定事物的存在本身。
2.量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以及事物構成成分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量的規定性與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3.度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質的數量限度(或范圍、幅度),它體現著質和量的統一。度的兩端都存在著極限或界限,叫作關節點或臨界點。關節點就是一定的質所能容納的量的活動范圍的最高和最低界限。
在實踐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導實踐活動的正確準則,堅持適度原則,防止“過”或“不及”。所謂“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適可而止”“過猶不及”等,都是要求在實踐中堅持適度原則。
(二)量變和質變及其辯證關系
1.量變和質變的含義
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以及事物構成成分在空間上排列組合的變化。量的變化表現為微小的、不顯著的變化,是在度的范圍內的延續和漸進。
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質變表現為根本性的、顯著的變化,是對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漸進過程的中斷。
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圍,是區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志。
2.量變和質變的關系
量變和質變是辯證統一的。
第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以量變為前提和基礎,沒有一定的量變,就不會發生質變。首先,質變必須有一個量變的積累過程。其次,質變必須由量變規定其性質和方向。
第二,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單純的量變不會永遠持續下去,量變達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質變。
第三,量變和質變相互滲透。一方面,質變體現和鞏固量變的成果,為在新質的基礎上的量變開拓道路;另一方面,在總的量變過程中有階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質變。階段性部分質變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未變,而比較次要的性質發生了變化,使事物的發展顯現出階段性;局部性部分質變是指事物全局性質未變,而某些局部的性質發生了變化。
割裂量變和質變的統一,就會導致激變論或庸俗進化論。激變論只承認質變,否認量變。激變論在社會政治上表現為冒險主義,認為社會革命無須經過積蓄革命力量的準備階段。庸俗進化論只承認量變,否認質變。庸俗進化論在社會政治上表現為改良主義,主張社會的發展只能通過一點一滴的改良。
3.方法論意義
質量互變規律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過程中,把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同有步驟、分階段地踏實苦干、穩步前進的精神結合起來,反對急躁冒進、急于求成。
三、否定之否定規律
1.肯定和否定
任何事物內部都包含著肯定和否定兩個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維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滅亡的方面,即破壞現存事物使它轉化為他物的方面。
2.辯證的否定觀
第一,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過事物內部矛盾而進行的對自身的否定。
第二,辯證的否定是聯系和發展的環節。首先,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沒有新事物對舊事物的否定,就沒有事物的發展。其次,否定是事物聯系的環節。新事物對舊事物的否定不是全盤否定,而是有所保留的否定。
第三,辯證的否定是揚棄,即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舊事物中消極的東西,又保留舊事物中的積極成果。
3.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基本內容是:事物的發展經過兩次辯證的否定,由肯定階段到否定階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階段,從而使事物的發展表現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進的過程。
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事物發展的具體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統一,會導致循環論或直線論的錯誤。循環論片面夸大事物發展曲折性、回復性,否認了事物運動變化的前進性。直線論忽視或否認事物發展道路的曲折性。
4.方法論意義
把握否定之否定規律,堅持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統一的原理,對我們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要堅信社會主義的前途是光明的,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充滿必勝的信心。其次,要準備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種困難的精神準備。
廣東自考培訓報名預約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資深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掃碼小程序選擇報考專業
進入在線做題學習
查看了解自考專業
查詢最新政策公告
進入歷年真題學習